□ 通讯员 罗章 史海林
伴随着“隆隆”的轰鸣声,深圳地铁六号线盾构设备刀盘缓缓转动,一车车盾构泥浆通过竖井输送至盾构渣土环保处置系统。经过该系统多级筛分、泥浆干化等一系列工序,原本脏乱、成分复杂的盾构泥浆转变成了可直接使用的建筑碎石、细砂和泥饼。
这是近日笔者在深圳地铁六号线施工场地看到的情景。据了解,该盾构渣土环保处置系统是中交疏浚集团疏浚研究中心研发的,已经在深圳地铁6号线两个工区正式投产运营,单日可处理1000立方米盾构渣土,为业主减少40%以上的外运成本,分离出的碎石和砂还可作为建筑材料,直接投入在建的施工项目,进一步节约成本。
2019年4月,深圳市住建局面向社会征集现场处理工程泥浆的技术方案。疏浚研究中心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在34个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顺利成为试点单位后,他们迅速组建系统研发团队进驻深圳地铁六号线支线试验运营。
针对地铁盾构渣土而专门设计的环保处置系统在国内尚属首次,没有相关的设计和安装标准,且场地只有400平方米。如何在狭小的空间里设计、建造出集碎石分离、泥砂分离、泥浆固化、尾水处置等功能于一体的盾构渣土环保处置系统,成了研发团队需要突破的第一道屏障。
“我们必须开拓思路,提高场地利用率,提高系统的集成化程度,实现从0到1的突破。”在技术方案研讨会上,系统研发团队负责人冯波说。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冯波带着大家不断优化方案,完善设计草图,多方联系设备厂家,进行设备选型和实地考察。正是这样的一次次讨论、一次次探访,在原本工程泥浆处置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一个与现场环境及材料特性相适应的设计施工思路跃然纸上。
今年1月临近春节的一天,盾构渣土环保处置系统完成了设备安装,搭建工作也已接近尾声。当最后一条管道连接完毕,已是深夜11时。冯波对大家说:“今天争取一鼓作气将所有设备联机调试,筛出第一捧砂、压出第一板土,大家觉得怎么样?”“没问题!”所有人异口同声地喊着,彼此击掌鼓劲。
凌晨1时,随着运行指令的输入,系统开始运转。正当大家准备欢呼庆祝时,系统却突然停止了工作。研发团队成员不顾疲倦,拿出“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对故障进行反复排查。经过共同努力,系统终于正常运转起来,盾构泥浆一点点被分离成了碎石和细砂。凌晨4时,满身是泥的技术人员捧出了刚筛分的第一捧砂,现场的欢呼声冲散了每位工作人员疲倦。
“盾构渣土环保处置系统开启了渣土环保再生之路,它再也不是不受人待见的废料。”冯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