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最美水运人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0年11月22日 星期

让老乡日子真正“火”起来

陶三(左二)和村民们谈心。 百色海事局供图

□ 全媒记者 龙巍 记者 徐碧苑 通讯员 周武 钟叶

11月中旬,记者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林县那马村,看着一栋栋改造一新的民居,4个自然屯之间硬邦邦的水泥路,还有那水泥路旁100多盏科技范的太阳能路灯,不敢相信两年前这里还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深度贫困村。

两年前的那马村与外界的联通仅有一条不足4米宽的盘山小路,封闭、贫穷让村里183户贫困户似乎看不到幸福的希望。这种僵局在2018年3月,因为一名脱贫攻坚“战士”、一位广西海事脱贫干部的驻村而被打破。

他的到来,让那马村水、网、路等几辈人不敢奢望的问题得到解决:家家通自来水、户户通网络、屯屯通水泥路,每到夜晚,明亮的路灯照亮了小山村;村里原来单一的种植模式,被科学且销路有保障的“3+1”特色产业所代替。2019年,村里实现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初的22.42%降至1.44%。

这位驻村干部就是山村致富带头人、百色市田林县那马村第一书记——陶三。

俯下身子 “城里干部”变成“自家人”

夹在群山之间的那马村名字的由来,是因为村子在道路硬化前,村民主要靠骡子和马进行货物运输。那时,村民每次下山,往往从早上六点出发,下午三四点才能走出大山。

那马村是少数民族聚集村,壮族群众占99%,长期的与外界联通不畅,让全村4个自然屯458户村民里超过四成都是贫困户。4个屯中只有一个屯有水泥路,没有一盏路灯,晚上只能摸黑走路。宽不足四米的盘山小路,是全村与外界的唯一通道,一到雨季,道路两旁山体塌方时有发生。

山路险阻,山民的“心路”更难通。

陶三刚到那马村的时候发现,因为是壮族聚集屯,村民都用壮族方言交流。陶三不懂方言,村民普通话不好,双方无法很好的交流。加上一开始村民对扶贫干部和扶贫工作都不够了解,村民们对陶三的到来有自己的看法。

“这个人来这里干吗的呀?”

“他一个城里干部,只是来混混的吧,能干啥?”

面对村民的冷眼,陶三心想:在自己九年的基层海事工作中,和船主打交道时不也是从不熟悉、不配合,到最后都相处融洽的吗?只要拿出真心,一定能打开局面!

“先当村民,再当村干部!”陶三给自己打气。

于是,他每天翻山越岭,骑着摩托车走家串户,到炉火边、田间地头与村民谈心,耐心地给村民宣传国家精准扶贫的各种优惠政策。往往早上六点多出发,到深夜才疲惫地归来。

走访那马村住得最远的一户人家,陶三要翻过一座山头,骑车近一个半小时;雨天摩托车过漫水桥时,他要推车过桥。骑车行驶在山路上,他的脚和裤子上满是泥。

除了调研,陶三还与村民同吃同住。他经常“顺手”帮村民挑担水、劈个柴,嘘寒问暖;农忙时节,也会帮留守老人砍甘蔗、收油茶,忙得大汗淋漓。

不知不觉,陶三的扶贫工作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入户资料,将每家每户的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建档立卡。两年多来,他的鞋子跑烂了五六双,摩托车彻底报废。“我现在能用不算流利的壮语跟村民交流了,成为一名那马村人。”陶三说。

与此同时,陶三所在单位——百色海事局,以驻村扶贫为纽带多次派员进村,了解工作困难,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协调企业捐助、在村里办产业,将承载着交通海事人的深情厚爱送进大山。

“本以为陶书记顶多是来走走过场、镀镀金的,没想到他带领的工作队时刻替百姓着想,真心实意地帮我们脱贫。”那马村的村主任黄智生感慨地说。

从起初的敷衍、爱答不理,到信任、依赖,第一书记陶三,实打实地从村民眼里的“城里干部”变成了“自家人”。

发展特色 找到脱贫致富好路子

打开“心路”之后,如何让村民脱贫增收,让山村经济活跃起来,才是硬道理。

那马村的特色产业是甘蔗和油茶,但是村民种植时大多采用土法子,产量不高,品相不好。

看到眼里,急在心里。陶三多处奔走,多方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并请来农业技术指导员,教村民科学种植。大部分村民文化水平不高,陶三就自己先弄懂后反复地给村民讲解,千方百计拓宽村民的脱贫致富路。

陶三深知,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他积极落实产业“以奖代补”政策,逐户逐户地动员村民种油茶、杉木、生姜、甘蔗等经济作物,饲养猪、马、骡子等家畜,并帮村民填资料申领“以奖代补”资金,鼓励贫困户发展生产增收。村民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收入增加不少。

陶三在脱贫工作中还注重“以点带面”。依托村里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基地,他推动成立了“同发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并精心培育5名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带领那马村发展“3+1”特色产业,一大批贫困人口因此脱贫致富。

村里的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产量越来越高,而出村交通的不便,生生挡住了农产品外销之路,成为村里经济发展的新“堵点”。

一定要把“雨水和黄泥组成的水泥路”变成真正的硬化水泥路!

陶三多方搜集资料,多次向田林县扶贫、交通部门及乡政府申请实施“道路硬化亮化”工程,一遍又一遍地递材料、磨嘴皮,终于得到县、乡政府的支持,项目得以落地。

“工程正式动工后,每天都能看到陶书记盯在现场,协调建设工作,推进工程进度,很晚才疲惫地回到宿舍,真的是太辛苦了!”黄智生看在眼里,不由自主地赞叹。

付出终于得到回报。2019年,那马村4个自然屯全部通了水泥路,货车能畅通地抵达村内,村里的甘蔗和油茶等特色农产品也能顺畅地销往外地了,那马村的富裕之路越来越宽。

持续努力 老百姓的日子好起来

道路硬化、亮化只是陶三工作计划的一小步。以乡村道路硬化、亮化为基础,陶三还把村里的其他基础工程建设列为工作重点,瞄准村民最关心的问题,一项项落到实处。

陶三推动安全饮水提升工程,让村民喝到了安全、干净的自来水;推动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工程;建设乡村清洁垃圾处理池;改善汛期河水漫涨的漫水桥……一项项基础设施项目的落地,让那马村封闭、落后的村容村貌得到彻底改变,村民生活越来越红火。

驻村扶贫,最基本的目标就是实现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吃、穿不愁,住房、义务教育、医疗有保障),陶三一点点把这些落到实处,让贫困户的日子真正好起来。

那马村有不少村民患有癫痫、高血压、糖尿病、偏执型精神病等长期慢性病,陶三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入户核实。截至2019年底,陶三共为67名群众办理了慢性病历卡,其中40名建档立卡户群众门诊报销率可达80%,村民的看病负担一下子减轻了很多。

初春时节,那马村李花绽蕾,遥与青山相对。在陶三的带领下,那马村顺利度过了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最严峻的时期。

考虑到疫情期间,学校延迟开学,部分贫困家庭学生没有电脑在线学习,百色海事局积极联系爱心企业捐赠8台电脑,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线上学习的燃眉之急。在推动复工复产方面,村里的部分青年在陶三的协调下,包车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而更多长期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主动留了下来,发展自家的甘蔗、油果、杉木、生姜等山村特色产业。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陶三还将在那马村继续奋战一年,攻下脱贫攻坚最后的堡垒。当看到村里的产业项目一日胜过一日,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好过一天,行走在村道上,听到村民们热情地喊“陶书记”“陶书记”,身形越来越瘦的陶三笑得很灿烂。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