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5月19日 星期

龟蛇锁大江


□ 苗连贵

伟人的一句词,使武汉的龟蛇二山名闻天下。蛇山因矗有黄鹤楼,名头很响,其实从历史上看,龟山比蛇山更早,名称就换了好几茬。

传说大禹治水时途经龟山,望汉水之清幽、长江之雄浑,不由赞叹:“一山隔两景,真大别也!”由是龟山始称大别山。如今山脚禹功矶建有禹稷行宫、禹王庙、禹碑等。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地理专著《禹贡·导水篇》也载明大别山:“蟠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江。”现龟山北麓有一摩崖石刻,上书“大别山”三个苍劲饱满的大字,为清人方密痷手笔。

三国时,东吴鲁肃屯兵龟山,鲁肃联蜀抗曹,名重一时,死后亦为人景仰,龟山改称鲁山。《大明统一志》载:“大别山一名鲁山,旧有鲁肃祠,因名。”现龟山有鲁肃的衣冠冢,墓上封土完好,青草葳蕤。

龟山的名称还有几个,但人们比来比去,觉得还是龟山之称恰切。龟山一山带两江,水路通达,历来是楚人送行的地方。离人登舟,或溯江而上,或顺流而下,不舍故土,频频回顾,所以民间有“望龟”(谐音盼望早归)之说。

就山的形貌而言,龟山高不足百米,山形舒缓、浑圆,早年坐轮渡,江心观龟山,两江交汇处,龟背、龟首、龟尾毕现,真乃“若巨鳌浮水上”,明季以来,百姓概以龟山呼之,遂定名龟山。

龟山上下的古建筑不少。最为著名的是古琴台,位于山脚西侧,一所古色古香的庭院,花木扶疏,古韵氤氲,传说为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之地。“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水为江、汉,山大约就是指龟山,伯牙摔琴谢知音,一曲《高山流水》,成为千古一叹(后据专家考证,山的实地在汉阳以西:蔡甸)!

近代中国也给龟山铸就历史风云。1894年张之洞创设湖北枪炮厂,规模宏大,选址龟山北麓,后更名汉阳兵工厂,生产“汉阳造”步枪,名噪一时。1911年武昌起义,黄兴被推为民军总司令,指挥以龟山为战场的阳夏保卫战,与清军殊死决战。如今,埋在土中的炮弹片、嵌入岩隙的子弹头时有发现,可见当年鏖战之急。

蛇山,旧称黄鹄山,世传仙人乘黄鹄过此而得名,此后陆游在《入蜀记》中提到黄鹄山“缭绕如伏蛇”,故又名蛇山。

蛇山,宛如一条长蛇,偃卧于城市要冲,高也不及百米,没有奇峰秀岭,也不见飞瀑流潭,就是这样一座看似不起眼的山,集中了武昌城近代历史文化的精粹。

张之洞与蛇山也颇有渊源,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湖北省图书馆,就建在蛇山南麓,1914年为张之洞创办。张之洞晋京入阁,湖北学界怀念他,在黄鹤楼旧址造风度楼,后遵张意改名奥略楼,亦即现在黄鹤楼的前身。“奥略”,语出《晋书·刘弘传》“恢宏奥略,镇绥南海。”张曾书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爬上蛇山,登楼远眺,让人心胸开阔,感慨万千!

“文修奥略楼,武修抱冰堂。”湖北军界为纪念张之洞,选址图书馆东侧,兴建此堂,以张之洞晚年的号“抱冰老人”名之。

张之洞去世两年后,辛亥革命爆发,自此,蛇山成为一座不平静的山。义军占领蛇山,在山上架炮猛轰湖广总督府,一举奠定首义成功的胜局。炮台至今仍在,大树粗的炮筒子,表面已锈蚀得坑坑点点,却因孩子们爬上爬下,磨蹭得油光放亮。

辛亥革命遗迹在蛇山周遭比比皆是。炮台下即鄂军都督府所在地,一幢威严肃穆的大楼,两层,外红内白,顶端正中有教堂式望楼,整体呈欧洲议会大厦建筑风格,它是辛亥革命的神经中枢,现简称“红楼”。楼前有孙中山全身铜像,凝神远视,似在叮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往前,即是拜将台,湖北军政府曾在此搭台举行拜将典仪,黎元洪向黄兴授战时总司令印、旗、剑。拜将台近侧,是彭刘杨三烈士就义处;向南,越过长湖(义军激战的战场,今已填),即是工程营——辛亥革命的发难地,震惊世界的第一枪就在这里打响。

抗日战争时期,蛇山成了民众活动的中心。1937年抗日团体发现镌有岳飞半身像和四言赞诗的青石碑,把它抬上蛇山,并建了一座“岳武穆遗像亭”,引得三镇民众纷纷前来祭拜,抗日热情空前高涨。以蛇山为中心地带,不分白天黑夜,动辄举行几万人、十几万人的集会,周恩来、郭沫若在集会上演讲,冼星海指挥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歌声激扬,在江汉之滨、蛇山上下回荡。

蛇山也曾留下伟人的足迹。毛泽东数次登蛇山,1927年春,毛泽东上山观赏黄鹤楼(时为奥略楼),写下著名的词《菩萨蛮·黄鹤楼》,把酒酹江,心潮逐浪,一展胸中块垒;1956年6月,长江大桥竣工,毛泽东再登蛇山,看“风樯动,龟蛇静”,“一桥飞架南北”,为新中国的建设成就而豪情满怀。两首词均已刻碑,存于山上词亭内。

古老的龟蛇二山山也有现代气息的大手笔,竖有擎天一柱电视塔,横有万里长江第一桥——这座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钢铁大桥,曾是新中国的骄傲,由龟蛇二山高高托举,它们就这样默默地使力——表现着一种坚韧的精神,一种顶天立地的气概。它们是这座城市的根和脊梁!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