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记者 张亚蓓
2月20日,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一场盛会,立足世界,展望未来,尽显各国健儿奋勇拼搏之姿,镌刻交通用心用情用功保障之举。
风雪下护航冬奥之路畅通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时正值寒冬,数次经历强降雪、道路结冰、浓雾、大风等极端天气。“做好极端天气应对处置对保障北京冬奥会交通服务有序高效至关重要。”1月27日,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刘鹏飞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
2月12日至14日,北京、河北等地出现降雪天气。为加强涉冬奥会公路保障,确保正常通行,该轮降雪期间,北京、河北两地涉冬奥会公路保障共出动铲冰除雪人员5039人次、作业车辆2206辆次,撒布融雪剂12092吨。保障了4条涉冬奥会保障的高速公路运行平稳,两地三赛区涉冬奥会路网运行正常。
据悉,为了做好极端天气应急处置,北京冬奥会运行指挥部交通保障组提前谋划、做好充足准备,早在1月就推动了系列切实举措落地见效。
——建立健全应急体系。组织京冀两地和铁路交通服务保障单位制定冬奥交通保障应急预案,并加强应急演练,构建冬奥交通保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1月20日,交通运输部联合北京市人民政府开展了冬奥会极端天气综合交通保障应急联动演练,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五省区市交通运输部门参演,进一步提升了冬奥赛时交通应急处置水平。
——加强协同联动。会同气象、应急等部门做好强降雪、浓雾、大风等极端恶劣天气预警,确保信息准确及时、传递到位。加强与冬奥赛事组织部门的协同联动,赛事变化时,及时调整涉奥重点人员的运输组织方案,避免人员大规模聚集和长时间等待。
——做好通行保障。深入排查易积雪结冰路段,设置保障路段备勤点55处,除雪保障人员1184人,储备除雪设备553台,融雪剂(液)1.8万余吨,确保应急人员随时待命,物资储备充足。一旦降雪,及时做好铲冰除雪和通行管控。
——强化安全管理。指导各运输服务保障单位开展驾驶员防御性驾驶、冰雪路面和山区复杂道路驾驶等技能培训,切实提升突发情况应急处置能力。
大考前筑牢疫情防控屏障
冬奥期间,部分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零星散发,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成为圆满完成冬奥交通服务保障的关键一环。
“自1月4日为提前来华人员提供部分交通服务至冬奥会闭幕,冬奥交通疫情防控措施执行良好,服务保障规范有序。”北京冬奥会交通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月4日至20日,冬奥交通执行“小闭环”管理,为提前入境的涉奥人员提供机场接驳和驻地往返场馆间的专用班车、出租车、包车等服务。1月21日起,正式为涉奥人员提供交通服务。
记者了解到,为切实保障防疫安全,交通运输部与北京冬奥组委、属地人民政府紧密协作,按照闭环内外“分区不重叠、流线不交叉、界面严管控、人员不跨区”的要求,有力推进疫情防控工作。北京冬奥会交通工作协调小组印发《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交通领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第二版)》,细化闭环内外各类涉奥人员、交通运输各场景、各环节的疫情防控措施。
交通运输部建立完善防疫机制,将防疫责任落实到具体负责人,加强对各岗位人员特别是闭环内工作人员的防疫培训,强化防疫演练,确保场站和交通运输工具一线从业人员熟知防疫要求。同时,严格落实防疫措施,指导交通运输服务保障单位落实落细交通场站、交通运输工具和邮政营业场所消毒通风、测温验码、个人防护等各项防疫措施,加强闭环内人员“点对点、一站式”运输组织,坚决避免“脱环”“破环”现象。
“护目镜上的水汽模糊了视线、仔细辨认旅客手机上预定酒店信息、引导旅客登上去往酒店的北京冬奥会班车……这样的动作,记不清重复了多少次。”国航地面服务部外航服务中心高级副经理张志伟说,守护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D保障专区,他丝毫不敢松懈,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做航班保障工作,在寒冷的冬天,防护服里的衣衫总是湿了干、干了湿,“能为筑牢冬奥会防疫屏障贡献力量,一切都值得。”
赛场外支撑“双奥之城”
十七天的精彩角逐,冬奥盛宴留下太多令人回味的瞬间。而每一个精彩瞬间的诞生,都离不开交通保障团队强大的支撑。开幕式当天,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亲笔书写感谢信,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交通服务保障的成功经验注脚。
“曹先生,您的服务很友好、礼貌、准时,让我在从冬奥场地去往酒店途中感到安全,很高兴有你开车送我。”这天,冬奥驾驶员曹玉国收到来自外国友人的感谢短信。
这是万余名交通人舍小家、顾大局奉献精神的缩影。
清晨6时,天色蒙亮,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赛时交通运行指挥部运输组副组长李桦已从宾馆出发,前往崇礼南客运枢纽的冬奥交通保障指挥调度中心,开始新一天的赛区交通运输服务保障工作。
“制定交通运行计划,及时向各场馆、各驻地酒店、各服务保障团队反馈运行时刻表,各种需求、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如同抽丝剥茧一般,需要极大的细心与耐心。经常到凌晨一两点钟,将当天的交通保障工作安排妥当,才回到宾馆休息。”李桦介绍,2021年10月22日北京冬奥会系列测试赛以来,交通保障团队成员很多时候每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但大家干劲十足,因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全力保障冬奥盛会。
“北京冬奥会交通保障工作是一项提供服务时间长达55天、为11万各类注册人员、200万人次持票观众提供各类交通保障服务的重要工作。”北京冬奥组委交通保障组协调小组联络主管刘婷告诉记者,1月4日,交通服务提前启用,紧迫的任务、紧张的节奏早早开始。“筒仓的女生宿舍放着3张上下铺‘流水床’,需要24小时值守时就睡在这里,每隔三天就会在此睡上一觉。”她们的坚守,赢来了交通保障的高满意度。
2月14日,雪花纷飞中,北京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总队100余名冬奥志愿者在首都机场、大兴机场、城市交通枢纽、重点地铁站口、交通路口等30余个志愿服务点位开展志愿服务。
冬奥保障的关键时期正值中国春节假期,每天有十几班进出港航班,高峰时段超过2000人次进出港。张志伟和大约120名国航地服工作人员一起坚守在专区,大家贴心地在防护服上印上了新春的祝福,向北京冬奥会传递美好祝愿,在工作一线为冬奥健儿们加油喝彩,成了赛场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本届冬奥会上,前赴后继的交通保障人员,在各自岗位上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汇聚起冬奥之光闪亮绽放的交通力量,彰显着交通精神。太多时刻,值得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