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3年11月10日 星期

更新理念 黄金水道奏响“生态乐章”


□ 全媒记者 杨柳 通讯员 邵荔佳

昔日“铁黄沙”蝶变成“金绿洲”,垃圾成堆的滩涂湿地“长”出美丽的公园,航道生态修复涵养从理念到落地……

近年来,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贯彻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谋新谋变谋长远,结合水、滩、岸等因素对航道建设进行了全方位生态革新,提出了生态涵养、湿地营造等行业领先理念,完成了航道建设中生态思路“由点至面”的转变,为长江“戴”上一条又一条“绿丝带”,让黄金水道奏响了“生态乐章”。

厚积薄发

升级思路“节奏”流畅

一切的开始,源于意识。

生态航道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又需全面考量的过程。早在长江航道建设刚刚起步时,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就将生态航道的理念贯彻到各个整治工程中:从早期的嘉鱼—燕子窝河段航道整治工程的复兴洲洲头护滩、马家咀水道航道整治一期工程的护岸,到近年来的宜昌至昌门溪航道整治工程、荆江一期工程等,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先后应用钢丝网格、生态护坡砖等生态护坡结构、透空透水等生态护底技术,在保证航道畅通同时,改善了航道所在水域的生态情况。

在这一时期,生态航道建设的思路,关注于“点”,也就是某一局部的生态保护。

2018年,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启动,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根据以往航道整治经验,对航道生态治理进行了理念上的革新,通过湿地营造、生态涵养区等技术,实现了生态航道建设“由点至面”的转变。

“以设计衣服打比方,以前的航道整治,类似于把衣服的衣领、袖口改一改,关注的是局部细节,现在我们的航道整治,不仅关注衣领、局部细节修改完善,还着重关注色彩搭配、整体风格协调等优化调整,这是航道整治理念从‘局部’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的一次突破与跨越。”生态环保部副经理周成成解释。

目前,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朝天门至涪陵段航道整治工程、涪陵至丰度段航道整治工程等,都运用了革新后的生态航道建设理念,以求达到更环保、更持续、更稳固的生态治理效果,长江生态航道建设进入了全面深化阶段。

变废为宝

“湿地营造”旋律激昂

长江中游,一片名叫倒口窑心滩的滩地上,水上狗牙根、芦苇等植物高低错落,水下是鱼群虾队来往穿梭……得益于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湿地营造工程,如今的倒口窑心滩水草丰美、鱼虾欢腾,早已不见当初黄沙漫天、寸草不长的荒凉模样。

河流湿地是高产的生态系统,以多种方式重建和恢复自然生态是目前各国河流湿地营造的当务之急。尤其在我国起步较晚情况下,开展河流湿地营造相关的技术研究更是刻不容缓。

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将传统湿地概念用于长江航道洲滩的生态修复设计中,提出了长江航道“湿地营造”成套技术。

“简单说,湿地营造就是对具备条件的光滩实施生态改造,构建局部复杂湿地微生境,提升洲滩湿地生态功能。”周成成介绍,“湿地营造”在荆江一期工程中就已起步,并在倒口窑心滩上取得了理想效果。

倒口窑心滩固滩工程是长江航道整治史上面积最大、工艺最复杂的干滩守护工程。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为此应用了钢丝网格铺设、透水框架等10多年来研发新工艺、新材料,工艺结构达20余种。

“就植入型生态固滩技术而言,在倒口窑心滩的试点情况是十分理想的。”周成成介绍,工程实施不到一年,几乎没有植被覆盖的倒口窑心滩,就基本形成了100%的植被覆盖,证明了低含沙条件下,也能在局部营造出较为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为长江航道大面积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的工程与设计经验。

在实现荒滩变绿洲同时,“湿地营造”还成功让疏浚土“变废为宝”。

几十年来,航道疏浚的砂石全从浅水区抛到深水区,既造成了资源浪费,又影响了局部生态环境。近年来,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尝试将基建性疏浚弃土作为固滩基质“就近还建”,让几百万疏浚土“变废为宝”,用于营造生态湿地或生态固滩。

“这成为中国内河航道治理中的首创,不仅节约了资源成本,还丰富了航道建设的绿色内涵。”生态航道团队成员郑力介绍,在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中,通过应用“湿地营造”技术,消纳了工程50%的疏浚土,营造湿地面积146万平方米,实现滩面绿化。

目前,长江航道“湿地营造”继续在沙洲水道的黄州心滩、戴家洲河段新洲头部低滩、东流水道老虎滩头部低滩三处滩体推广试点,具备了营造湿地、增强生态功能的作用,实现长江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超前谋划

“生态涵养”赢在未来

“您已靠近生态涵养试验区,建议避让,留住江豚的微笑”……行船至张家洲水道北港进口,1座柱高8米的提示标牌,提醒着过往船舶即将进入水生动植物的“水下乐园”——生态涵养试验区。

在长江生态保护要求日趋严格情况下,如何统筹把握航道治理与生态环保的关系,做好局部水生环境的修复与改良?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给出了生态涵养试验区这一答案,超前谋划找寻生态屏障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间找出最佳平衡点,为长江运力争取更大增长空间。

生态涵养区旨在涵养静谧水域,通过设置船舶交通引导牌,铺设水下鱼巢砖等生态设施为水生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新家”。在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中,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首次提出在长江上建设生态涵养试验区理念,以主动的修复措施与管理手段来进行生态涵养与修复,营造水生动物休养生息的场所,并在戴家洲、张家洲、东流水道的非主通航汊道试点建设生态涵养试验区。

“以往将河流看作一条线,认为航运的发展会挤压河流维持生态功能所需的水域空间。如今,我们把河流看作一个面,在空间展布上进行合理的功能区划,在非航道水域建立生态涵养区,使得两者互不阻碍、共同发展。”生态航道团队成员夏楷说。

以戴家洲水道为例,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制作了3500多个带孔鱼巢砖沉入江底,并在非航道水域安装100万个透水框架搭建的人工鱼巢。在该河段的水质鱼类资源监测中,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连续数年发现江豚活动,各保护区四大家鱼种群数量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生态涵养区设计优化的过程中,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还采取了引导型措施,通过增殖放流、船舶引导牌、宣传牌、宣传册等设计,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大众对生态涵养区的认识,增强保护长江环境意识。

“生态涵养区将为促进长江绿色发展创造新的思路,为我国流域环境治理与修复提供新的途径。推广生态涵养区,既有利于航道绿色发展,也有望突破目前航运发展存在的困局,进而实现航运和河流生态保护的共同协调发展。”周成成介绍,目前,该项技术已向平陆运河推广,尽可能地减缓运河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修复受损生境,构建近自然化、生态化、绿植化的平陆运河生态涵养区。这也是长江航道绿色方案辐射内河的典型案例。

全面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不断寻求生态保护和长江航道发展之间的平衡。他们不仅注重了生态保护的要求,还通过积极的措施和创新的方法,为长江运力争取了更大的增长空间。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担当和贡献,也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