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全媒记者 张亚蓓 通讯员 杨丹 李雷)11月18日,年产10万千瓦时的新能源船用动力电池包生产线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翻坝物流园正式启用,标志着宜昌打造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链迈出了新步伐。该生产线长50多米,包含19个组装和测试工位,19个机器人完成从电芯安装到检测的工作,自动化程度80%以上。
据介绍,电池包采用了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独创的热失控阻断、高效热导流、电芯隔热、氧气隔绝阻燃等核心技术进行设计,具有高安全、高防护等级、高效率的特点,能保证电池在过充、短路、外部燃烧等极端条件下不起火、不爆炸。该产品已通过中国船级社认证,并广泛应用。
“此次试运营的新能源船用动力电池包生产线,为宜昌打造‘电化长江’示范区、开辟绿色发展新空间提供有力支撑。”宜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卫华说,宜昌充分发挥船舶制造产业良好基础,加快打造以秭归示范基地为代表的四大船舶基地,力争五年内建成全国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产业示范区、长江中上游最大绿色智能船舶制造基地。
启用仪式上,宜昌城发集团与中船七一二研究所、秭归楚元集团签署新能源船用动力电池包共建协议;三峡现代物流与武汉长海船舶、三峡电能、宜昌鑫汇船舶、秭归华星船务签署新能源船用动力电池包采购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