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4月10日 星期

深厚土壤开出的绚丽花朵
——浅析《雪云顶上》的民俗特色

□ 杨丽慧

近日,“长江往事”系列长篇小说之三《雪云顶上》在网上发布并即将出版发行。这部反映精准扶贫题材的长篇小说是由常航、常青藤联手打造的现实主义精品力作,一经推出,即获好评。笔者连日拜读之后,为该书所呈现的雪云顶浓郁的地域色彩和浓厚的民俗特色深深吸引,于是不揣冒昧,试做浅析,求证于方家。

《雪云顶上》讲述的是大江局扶贫工作组在第一书记谭海青的带领下,深入鄂西山区云顶村开展“精准扶贫”的故事。作品紧扣时代脉搏,弘扬时代主旋律,关注当下现实生活,深刻揭示了精准扶贫第一线干部群众战胜重重困难克难攻坚脱贫奔小康的决心和意志。

纵观全书,不难看出,作品围绕“精准扶贫”这一主题,通过对云顶村自然环境、人情风物的描写,将雪云顶特定的社会生活和民俗事象融入其中,还原了云顶村村民衣食住行、礼仪风尚等真实的日常生活状态和穷则思变的心路历程。大量的乡风民俗贯穿始终,体现了作者艺术创作的匠心所在,作者的主观情感蕴含其间,审美价值得到外化体现。

民俗语言的大量运用是《雪云顶上》最为显著的特色。作品中生活化语言、俗语民谚、歇后语俯拾皆是,极富灵性和张力。

口语式的叙述表达,使得作品明白如话,跳脱传神;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跃然纸上。比如扶贫工作队进村所见:“背篓,打杵子,土场坝,吊脚楼,土墙屋,木制窗户斑驳,大门前柴堆粪堆。”简洁明了,却充满画面感,土家村落传统而贫瘠的生活场景历历在目。

“春种萝卜夏种姜,哪样赚钱种哪样,成天土里刨,土里要,住的垮垮屋,喝的合渣汤。如今,好日子没过上几天,男人就翻翘。”如话家常般,传达出心直口快的秀娃儿面对丈夫疑似“出轨”时的复杂难过情绪,“在后来的日子里,村里流行一句话:快叠被子,快点扫屋,秀娃儿来了”先声夺人,间接传达出秀娃儿泼辣能干威望服众的基层妇女主任形象。

“东攒攒,西攒攒,攒几个钱儿买把伞,一股狂风吹成个光杆杆。”形象地刻画了像李大胜家这样的因病致贫村民的痛苦现状和无奈心情。

更有村民陈强东即兴发挥的一套一套顺口溜般的说辞,活画出以其为代表的部分村民争当贫困户的侥幸心态——

莫讲东,莫讲西,江娃子你要讲正题,莫讲南,莫讲北,讲这些七古八杂要不得。

等靠要,贫困帽,养懒汉,真可笑,你不当个村书记,也屙不起三尺高的尿。

种田苦,种田累,种田收入抵不上肥料费,打工累,打工苦,家里老少得不到照顾……

此富有特色的歇后语、俗语俚语的运用,不胜枚举,令作品妙趣横生,摇曳生姿。比如:叫花子背不起三斗米——自讨的;吃了秤砣——铁了心;瓦罐里点灯——心知肚明;叫花子烤火,各人往各人胯里扒;猫儿抓糍粑——脱不了爪爪儿哒;老母猪爬溜石板——脚软嘴硬;麻布上绣花--底子太差。碓窝子里放鸡蛋——稳当当;老鼠拖葫芦——大头在后头;猪子往前拱,鸡子往后刨,各有各的活法……

这些朗朗上口而又通俗易懂极富地域特色的民俗语言,仿佛一粒粒民间传统文化的珍珠,经过时光的淘洗与磨砺,彰显出亮闪闪的生命力。

民俗事象植入作品,贯穿始终,促使矛盾冲突展开、故事情节发展层层推进,令作品丰满而厚重。“因为民俗是一种最具原生态的文化意识团。它是现实的民众生活的模式化写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沈从文钟情于湘西世界,风格明丽;路遥倾心于黄土高原,朴实厚重;汪曾祺用平淡的叙述营造散文化小说的诗意氛围,地方景致和民俗风情信手拈来;贾平凹大量的民俗意象充满神秘色彩;莫言在乡土里发掘民间故事缔造出一个独特的高密东北乡……《雪云顶上》的作者,以富有特色的民俗风情,精心打造出了土家儿女在扶贫的号角声里所演绎出的一曲动人清音骊歌。

作者大量汲取民间文化的养料,将自己的体验、感受和领悟潜存于心中,在进行创作时,对雪云顶上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伦理道德观念和是非标准,普通村民的行为、心理和乡村风俗民情进行精细描摹,以生动传神的笔触对村民一言一行进行描写,将特定地域的文化结构、民俗人情等灌注到作品中并恰切地展示出来,借助民俗的魅力,使作品散发出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在深厚的土壤里开出了绚丽的花朵。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